2025-2026 常規課程現正火熱招生!等經致中文補習團隊幫你中文絕地翻身!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 補充——蹴鞠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蹴鞠

October 23, 2025
適用年級: 高中
分卷: Paper 1 Part A, Paper 1 Part B

當今的學生們有一個通病,便是大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已不如從前那般深入。即使在應付考試的時候,能夠背誦幾句古詩,往往也只是表面功夫,未曾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。事實上,古代的詩詞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許多詩句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質,背後隱藏著豐富的歷史和思想。如果能多一點認識,不僅可以加深對古代文學的理解,還能在面對各種題材的文章、寫作題目時應對自如。

一、蹴鞠是甚麼?

「蹴鞠」是中國古代一種類似現代足球的運動,以腳踢球進行的活動。蹴鞠的起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,後來在漢、唐、宋等朝代風行。要了解「蹴鞠」,首先我們要從這兩個字的字義與字源說起。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對「蹴」與「鞠」的解釋:

  • 「蹴」:指「足擊也」,意思是用腳踢東西。此字由「足」部和「足」形聲組成,直接表達了與腳相關的動作。這個字不僅用於「踢」的動作,也可指一種劇烈的碰撞,或引申為向下或向外的動作。
  • 「鞠」:指的是「皮丸」,即用皮革製成的圓球。在古代,這個球不是現在的橡膠做的,而是用動物的皮和毛縫製的。根據《說文解字》,「鞠」的本義是圓形的皮球,這個字不僅僅指球,也有「養育」之意,象徵一種成長、保護的意涵。

因此,合起來看,「蹴鞠」的意思即是「用腳踢球」。有很多人都將「蹴鞠」理解成現在的「足球」。但嚴格來說,「鞠」一字便能表示「足球」,「蹴鞠」兩字合成一詞來看,譯為「踢足球」更為貼切。

二、 蹴鞠在甚麼時候盛行?

說到蹴鞠的盛行,戰國時期(公元前475年-前221年),並在隋唐至宋代達到高峰。根據文獻記載,蹴鞠最早作為軍事訓練的一部分,旨在鍛鍊士兵的體能和反應能力。劉邦當了皇帝後,這個球踢到了宮廷裡,成了貴族們的消遣。根據《史記》記載,漢代的蹴鞠比賽甚至在宮廷內外同時舉行,成為宮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到了唐朝,蹴鞠風行一時,出現了專門的場地與規則,並有文人墨客的參與,平民百姓踢得火熱朝天,甚至連皇帝也會親自參與。不過,蹴鞠的黃金時期應該算是宋朝。當時除了訂立正式的比賽和規則,民間還出現了類似現今「球會」一樣的「蹴鞠社」,人民不分貴賤,都可以參加比賽。可見,古時的蹴鞠已經由一種遊戲變成了一種文化的象徵,像現在的足球一樣,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
三、蹴鞠與詩人

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都認為文人弱不禁風,與蹴鞠這類講求靈活技巧、身體質素的運動似乎並不相襯。然而恰好相反,蹴鞠運動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,蹴鞠二字,亦曾在不少詩句中出現。 

如唐代詩人王維,在詩作《寒食城東即事》寫道:

清溪一道穿桃李,演漾綠蒲涵白芷。

溪上人家凡幾家,落花半落東流水。

蹴鞠屢過飛鳥上,鞦韆競出垂楊裏。

少年分日作遨遊,不用清明兼上巳。

語譯:
一條清澈的小溪穿過桃李花林,水面上漂浮著綠色蒲草和白芷。
溪邊只有幾戶人家,落花大多隨著東流的溪水漂走。
踢出的球多次飛得比鳥還高,秋千在垂柳間來回搖盪。
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都來遊玩,根本不必等到清明或上巳節。

王維的《寒食城東即事》描寫了寒食節期間,人們在城東郊外的遊樂場景。詩中的「蹴鞠」場面展現了年輕人的活力,與詩中的節日氣氛相呼應,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悠閒、愉快生活的嚮往。

另一位常在詩中提及蹴鞠的著名詩人是宋代的陸游。他在不同詩句中均有藉描寫蹴鞠的場景表達感情,如他在《殘春二首.其一》中寫道:

江鵐堆盤粔籹香,山家節物亦窮忙。

桑間葚紫蠶齊老,水面秧青麥半黃。

語燕似催春事去,遊絲不似客愁長。鄉村年少那知此,處處喧呼蹴鞠場。

語譯:
江邊的魚香氣撲鼻而來,山中雜物也都忙碌不已。
桑樹間的桑椹漸漸變紫,稻田的秧苗青翠,麥子也開始泛黃。
燕子在語言中似乎催促春天的事物離去,飄蕩的絲線不似客人的愁緒漫長。
鄉村的年輕人哪會知道這些,處處都是喧鬧的蹴鞠場。

陸游的《殘春二首.其一》描繪了春末時節的鄉村景象,通過對農田和生活的細緻觀察,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忙碌。其中,「蹴鞠場」一詞出現在詩的末尾,對詩中情感起了一個轉折和點睛的作用。「蹴鞠場」象徵著年輕人的活力和歡樂,詩中提到「鄉村年少那知此」,寫出了年輕人生活的快樂與無憂,又寫出了年輕人未必理解春去秋來的無奈與愁緒,與作者的心情作出了對比。

又如陸游在《晚春感事》中:

少年騎馬入咸陽,鶻似身輕蝶似狂。

蹴鞠場邊萬人看,鞦韆旗下一春忙。

風光流轉渾如昨,志氣低摧只自傷。日永東齋淡無事,閉門掃雪只焚香

語譯:
少年騎馬進入咸陽,猶如鷹隼般輕盈,像蝶一樣瘋狂。
蹴鞠場邊圍觀的人群眾多,秋千下忙碌著整個春天。
風光流轉宛如昨日,志氣卻因低落而自傷。
日子漫長在東邊書房淡無所事,閉門掃雪只為焚香。

陸游的《晚春感事》描寫了晚春時節的情景。在這首詩中,「蹴鞠場」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意象,象徵著年輕的活力與熱情。前部分「少年騎馬入咸陽」至「蹴鞠場邊萬人看」寫出年少輕狂、盛市熱鬧,與後半部分「風光流轉渾如昨」至「閉門掃雪只焚香」的孤獨與沉寂形成鮮明對比。

除了詩句,古代文獻中還記載了許多與蹴鞠有關的趣聞軼事。例如,宋徽宗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蹴鞠高手叫高俅,他後來甚至成為了四大名著之一《水滸傳》中的重要奸角,在《水滸傳》故事中,高俅便是因有高超的蹴鞠技巧而被賞識,藉此飛黃騰達,由市井流氓一躍龍門,官至太尉。

總括而言,蹴鞠作為中國古代一項流行的體育活動,不僅是古代人娛樂生活中的一部分,還融入了詩人們的筆下,成為文人抒發情感、描繪社會風貌的重要意象。

如對於初中中文、DSE中文有任何問題,如私人補習、網上補習等,或者想知道更多關於DSE的資訊,歡迎Follow「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」 Facebook page IG,以及 Issac Lo 的 IG,入面有所有你想知道和你需要知道的DSE資訊,助你全力應戰DSE!

如果你對以上內容有任何疑問,歡迎WhatsApp查詢

繼續閱讀

【DSE中文寫作手法】超詳細解析!卷一卷二必用:人物描寫法、景物描寫法
DSE中文卷一閲讀理解必定會考同學不同的寫作手法。釐清這些寫作手法後,幫助同學應付卷一閱讀理解外,也有助同學處理DSE中文卷二寫作喔!因此,今天就先為大家整合了十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二寫作】中文作文必備四大結構:審題、立意、選材、佈局
不少同學在面對DSE中文卷二寫作時,看完題目後,還沒有具體想法就立即下筆,邊想邊作,以爲能夠把握時間,分秒必爭。事實上,這個做法很容易令到文章結構散亂,沒有重點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十二篇範文溫習題(附答案)(中)
DSE 中文卷一中的十二篇範文是已知的必考範圍,相信大家都對它們不陌生。對於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同學而言,這十二篇範文絕對是能夠提升 DSE 中文卷一考試表現的關鍵。因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十二篇範文溫習題(附答案)(上)
DSE 中文卷一中的十二篇範文是已知的必考範圍,相信大家都對它們不陌生。對於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同學而言,這十二篇範文絕對是能夠提升 DSE 中文卷一考試表現的關鍵。因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二寫作能力】狀元中文卷二5**的應試策略,原來秘藏在這裏!?
DSE中文卷四説話被取消後,DSE中文卷二寫作與卷一閲讀理解的分數比重都由24%增加至32%。不少考生因爲理解錯題目要求,就一子錯,滿盤皆落索。大部分的考生對中文卷二寫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一閱讀理解】死亡之卷,你有所不知的必備應試策略大公開!
自從DSE中文卷四説話被取消後,DSE中文卷一閲讀理解的分數比重由24%增加至32%。向來被視爲「死亡之卷」的卷一,不少學生對於卷一的答題次序和方向都十分迷惘。同學千萬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
繼續閱讀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蹴鞠
當今的學生們有一個通病,便是大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已不如從前那般深入。即使在應付考試的時候,能夠背誦幾句古詩,往往也只是表面功夫,未曾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。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「儒、墨之別」
在香港學習中文,學生對儒家思想可謂耳熟能詳。無論是閱讀卷中的經典選段,或是寫作卷中的名言引用,儒家的理念在書本筆記上總是佔據一席之地。然而,當我們談及「諸子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卷一閱讀理解文言文語譯技巧
 許多同學都覺得文言文是個難纏的對象,遠遠望着便頭暈,碰一下便心悸,非得逼到牆角才硬着頭皮去應付。然而,文字哪裏會刻意為難人?同學也往往只是沒有找着門路,便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卷一文言基礎知識 – 虛詞「乎」、「爾」、「耳」、「以」運用舉隅
不少同學總覺得DSE中文卷一文言文難以掌握,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對文言文「虛詞」的認識不足。要準確區分虛詞和實詞,本已並非易事,若進一步深入分析每個虛詞的具體意義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文言基礎知識 – 文言文詞類特色
DSE文言文在不少學生眼中晦澀難懂,試卷一打開,如同閱讀火星文般意義不明。日校及普遍坊間的練習大多都是以不斷重覆做文言練習,練習做得愈多,當然能有增加自身文言水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中國文化知識補充】DSE中文八篇建議篇章《曹劌論戰》出處——左傳
借景抒情,即是借助於對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的描繪,從中抒發自己的感情。這種抒情方法,要求描寫景物時,要有真情實感;要把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之中,使被描寫的景物特... >>>>繼續閱讀>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