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暑期課程現正火熱招生!等經致中文補習團隊幫你中文絕地翻身!

中國文化知識補充-《春江花月夜》的藝術手法及賞析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-《春江花月夜》的藝術手法及賞析

September 1, 2025
適用年級: 高中
分卷: Paper 1 Part B, Paper 2

《春江花月夜》是詩人張若虛於《全唐詩》中僅存的兩首作品之一,卻能助他奠定唐代文學史中殊高的地位。詩中呈現的動態美強調用心靈去感悟客觀形象,並加入自身的主觀想象而產生的意境。而所謂的藝術意境,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範疇的概念,追求情與景、形與神的交融。《春江花月夜》題目共五個字,代表五種事物。全詩扣緊這五個字來寫,全詩三十六句,四句一轉韻,每韻構成一個小段落。 

《春江花月夜》原詩

春江潮水連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灩灩 隨波千萬里,何處春江無月明!江流宛轉遶芳甸4,月照花林皆似霰5。空裏流霜6 不覺飛,汀7上白沙看不見。江天一色無纖塵,皎皎空中孤月輪。江畔何人初見月﹖江月何年初照人?人生代代無窮已8,江月年年祇相似。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見長江送流水。白雲一片去悠悠,青楓浦9 上不勝10愁。誰家今夜扁舟子11?何處相思明月樓?可憐樓上月徘徊 ,應照離人12妝鏡臺。玉戶簾中卷不去,擣衣 13 砧 上拂還來。此時相望不相聞14,願逐月華流照君。鴻雁長飛光不度,魚龍潛躍水成文。昨夜閑潭 15 夢落花 16,可憐春半不還家。江水流春去欲盡,江潭落月復西斜。斜月沉沉藏海霧。碣石瀟湘17 無限路。不知乘月幾人歸,落月搖情18滿江樹。 

《春江花月夜》注釋

  1. 共潮生:隨着潮水的上漲,也同時升起。 
  2. 灩灩:波光閃動的樣子。 
  3. 宛轉:曲折。亦作「婉轉」。 
  4. 芳甸:遍生花草的原野。 
  5. 霰:雪珠 
  6. 流霜:古人以為霜亦如雪是由空中落下來的「飛霜」。 
  7. 汀:沙灘。 
  8. 無窮已:無窮盡。 
  9. 青楓浦:泛指別離的場所,浦是水口,江水分岔的地方,因此有分別之意。
  10. 不勝:經不起,受不了。
  11. 扁舟子:指在外到處奔波的人。 
  12. 離人:受着離別之苦的人,就是丈夫在外的女子。 
  13. 擣衣:通「搗衣」,古時的人洗濯衣服的方法。 
  14. 不相聞:聽不到彼此的呼喚。
  15. 閑潭:幽靜的潭水。
  16. 夢落花:夢見春已逝去。落花喻春去。
  17. 碣石瀟湘:這裏以碣石代表北方,瀟湘代表南方,泛指天南地北。
  18. 搖情:觸動感情,心緒不寧。    

《春江花月夜》的藝術手法及賞析

景物描寫 

「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」五字代表著五種意象,既能相互襯托又不重疊,「月」的意象貫穿全文,成了全詩的時間、情感及敘事的線索。然而,上述的五種景致難以拼湊在同一幅構圖裡,這只是詩人藝術性的想象而非真實的景象,當中蘊含著詩人對虛與實的統一化幻想。長詩首句「春江潮水連海平⋯⋯何處春江無月明」以江月起筆,描繪了一幅月無邊風月的景貌,站在仰視世間的角度,帶領讀者進入無拘無束的神秘桃園,更為全詩奠下壯麗的基調。雖表面上的立意僅在春景,但顯然眼前的視框困不住他內心境界之寬廣,月光照耀的不只是春江,還有詩人的內心,因此詩人的對景象的描述是透過心靈的觀照而非單純的視覺。及後的四句承接上節的「春江」,續寫江水和月光的流動美態,詩人先巧妙地利用月景把「芳甸」和「花林」帶進詩境,增添了春天的氣息,再寫月色如霜、似沙,運用更多的物象襯托月亮,更深一層地營造柔和靜謐的意境。

月的意象 

筆觸前半部份的良辰美景轉向至思婦之傷,但依舊以月、江的意象為中心。「可憐樓上月徘徊,應照離人妝鏡臺」顯然為借月抒情,描述思婦惦念遊子的情狀,連月光也被感化,釋出憐惜之心,徘徊不去。詩人筆下的月亮被賦予靈性,化成了思婦的守護者,亦隱含著遊子的寄托。全詩展現了月亮的不同形態,是整個夜景的關鍵所在,標誌著時間的推移。時間本是抽象的事物,因此詩人借助月亮這在夜空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徵,以有形寫無形之物,予讀者鮮明的時間推展的線索。夜幕臨近,初升的月亮與潮水一同而起;隨後高懸天空,映襯萬物,籠罩著春江花林的景色;最後清晨的曙光進場,月色的光芒從「斜」變「沉」,徐徐散落。1詩作以月為主軸,配合物化的感受逐步貫聯江水、花叢、霜雪和白沙,意象豐沛而不繁亂。月的意象是詩人內心的投射,思緒的流動伴隨著連綿不斷的景物,既予自然之物生命的活力,亦讓詩人虛泛的情感實體化地呈現。 

寫作特色  

就是「情以物興」因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, 發為感嘆的方法。這種抒情法可以先寫景,再抒情;也可以先抒發對景 物的感受,描寫景物,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,一邊寫景,一邊抒情。 

寓情於景

張若虛於《春江花月夜》中巧用文字藝術的多樣性和活潑性,豐富語言的內涵,猶其動詞的運用與自然意象配合得淋漓盡致,使動態甚或靜態的描寫也佈滿生機活力。首句白描「春江潮水連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」先借月亮為紐帶,把江和海連成一線,配以「平」的空間伸延,讓詩人的視野變得瞭闊,一望無際。及後,詩人誇張地描繪江上潮水隨著月光高掛夜空而湧現,既有月與江水共生之意,也能讓前句本為寂靜的江水一下子變得澎湃起來,化靜為動的手法襯托了明月的栩栩如生的形象、與春江相映成趣。次句「灩灩隨波千萬裏,何處春江無月明!」不止呼應前句自然動象,更是深化了江月交融的宏大氣勢,讓月光主導的意象群落。緊接的四句把距焦從宏觀返至微觀,並集中在景物的透明效果上──月色如霜,因而無從察覺;月沙混融,變得若隱若現;江天一色,卻是無染無塵的,在詩人恬淡無慾的心境下,世間的一景一物都被透明化。此處必須強調的是詩人靈活多變的詞義結構,先抓住各景象的特質,隨情感的轉變敘述不同的意象觀景,達至情景交融。  

詩人筆下的月亮能體現一種空靈之性,觀照著人的內心情愫,也能超越情感,躍進至詩人對的生命意識的求索。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,詩人所描寫的景象自然而不造作,運用意象和文字的靈動美,把平庸的題材昇華至意境化和哲理化的層面,此為《春江花月夜》能「孤篇勝全唐」的因由之一。 

如對於初中中文、DSE中文有任何問題,如私人補習、網上補習等,或者想知道更多關於DSE的資訊,歡迎Follow「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」 Facebook page IG,以及 Issac Lo 的 IG,入面有所有你想知道和你需要知道的DSE資訊,助你全力應戰DSE!

如果你對以上內容有任何疑問,歡迎WhatsApp查詢

繼續閱讀

【DSE中文寫作手法】超詳細解析!卷一卷二必用:人物描寫法、景物描寫法
DSE中文卷一閲讀理解必定會考同學不同的寫作手法。釐清這些寫作手法後,幫助同學應付卷一閱讀理解外,也有助同學處理DSE中文卷二寫作喔!因此,今天就先為大家整合了十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二寫作】中文作文必備四大結構:審題、立意、選材、佈局
不少同學在面對DSE中文卷二寫作時,看完題目後,還沒有具體想法就立即下筆,邊想邊作,以爲能夠把握時間,分秒必爭。事實上,這個做法很容易令到文章結構散亂,沒有重點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十二篇範文溫習題(附答案)(中)
DSE 中文卷一中的十二篇範文是已知的必考範圍,相信大家都對它們不陌生。對於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同學而言,這十二篇範文絕對是能夠提升 DSE 中文卷一考試表現的關鍵。因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十二篇範文溫習題(附答案)(上)
DSE 中文卷一中的十二篇範文是已知的必考範圍,相信大家都對它們不陌生。對於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同學而言,這十二篇範文絕對是能夠提升 DSE 中文卷一考試表現的關鍵。因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二寫作能力】狀元中文卷二5**的應試策略,原來秘藏在這裏!?
DSE中文卷四説話被取消後,DSE中文卷二寫作與卷一閲讀理解的分數比重都由24%增加至32%。不少考生因爲理解錯題目要求,就一子錯,滿盤皆落索。大部分的考生對中文卷二寫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一閱讀理解】死亡之卷,你有所不知的必備應試策略大公開!
自從DSE中文卷四説話被取消後,DSE中文卷一閲讀理解的分數比重由24%增加至32%。向來被視爲「死亡之卷」的卷一,不少學生對於卷一的答題次序和方向都十分迷惘。同學千萬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
繼續閱讀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-《春江花月夜》的藝術手法及賞析
借景抒情,即是借助於對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的描繪,從中抒發自己的感情。這種抒情方法,要求描寫景物時,要有真情實感;要把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之中,使被描寫的景物特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先秦學術思想 
在卷一範文和文言文的部份,很多篇章也與先秦學術思想有關,即是儒家、道家等不同派別的事實,同學又有否想過為何會出現這些思想呢?其實最主要的因素也是與當時的社會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卷一閱讀&卷二寫作奪星技巧——借物抒情
借景抒情,即是借助於對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的描繪,從中抒發自己的感情。這種抒情方法,要求描寫景物時,要有真情實感;要把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之中,使被描寫的景物特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必學「五常」
不論是在卷一或是卷二的DSE題目中,也會圍繞着五常的思想,又即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同學可嘗試從根本理解五常的具體意義,懂得如何適當地理解和運用五常,幫助閱讀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孔子(教育篇)
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也是香港學生最熟悉的中國文化人物,不論是在小學學習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還是中學學習的「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」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寫作】中文卷二5**必用寫作構思——借物抒情
你是否在寫作時,對所謂「意象」感到百思不得其解?即使絞盡腦汁,你都難以想出有深度的文章內容?只要你是以上的情況,那你在DSE的寫作中難以得到高分⋯⋯物件雖沒有生命... >>>>繼續閱讀>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