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每次寫作時,都要用超過10分鐘構思立意,深感難以下筆?即使絞盡腦汁,你都難以想出有深度的文章內容?只要你是以上的情況,那你在DSE的寫作分數頗不樂觀⋯⋯5**的學生往往在開卷後5分鐘便能構思文章的立意,配合寫作素材,簡直是下筆如有神。惟他們亦非讀書破萬卷,只是累積不少素材,在考試時只需做好審題,便能輕鬆寫出一篇佳作。本文將向學子傳授寫作素材,讓大家在寫作時有頭緒,進步神速!
卷二寫作5**素材一:親情
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,從《燕詩》到「論孝」,中學生必定寫過有關親情的文章。或反思自己不及時行孝,有愧於父母撫育之恩;或思考親子關係,帶出對「中庸之道」中「不要太近,也不要太遠」的思考;或借一件丟失的玩具,帶出對逝者的留戀。親情、友情、師生情,都是最接近我們的情感,作為寫作立意,往往是自然且具感染力,令人動容,令人鼻酸。
5**示範:
母親的指節總是微微泛紅,像浸在時光裡的桃木。天未破曉,那雙手便開始揉搓著麵團,麥香混著晨露,在廚房間流轉。暮色四合時,針線簍裡翻飛的銀芒穿梭在舊衣褶皺間,將愛意縫進補丁。我以為她會永遠坐在玄關那張藤椅上,守著門前那株老桂花樹,但驀然回首,才驚覺歲月早已將她化作牆上的黑白照。
那些被遺落在時光褶皺裡的細節,突然鮮活起來。她捧著剛煨好的排骨湯站在書房門口,蒸氣在鏡片上結成薄霧,湯匙與瓷碗輕碰的脆響淹沒在我的「涮涮」寫字聲裡。她靠在藤椅上,昏昏欲睡,等著徹夜狂歡的我。坐在餐桌旁,我餘光瞥向她,被那充斥著愛意的目光刺傷,匆匆又低下頭,忽略了她那無奈的笑。此刻,我看著相框中的她,暮光照得她臉龐泛著黃,鋪上一抹柔光,我才讀懂她藏在背面的笑容,笑顔盡是欲言又止的牽掛。
桂花香漫過第七個清明,我在櫥櫃深處翻出她手織的毛線襪,細密的針腳裡仍蜷縮著往昔的溫度。陽台上的曬衣夾還咬著她最後洗淨的碎花圍裙,風起時,布料摩擦聲恍若當年的絮語。原來最鋒利的遺憾,不是來不及說再見,而是當我們終於學會煨排骨湯,卻再也找不到那個總說「慢慢喝,別燙著」的身影。與母親的時光像是未完工的衣裳,總要等到最後一針落下時,才驚覺那些被我們擱置的絲線,早已在等待中褪去了原本的顏色,只落下滿懷的遺憾。
寫作要點:
- 陳述反思。
- 帶出「孝」的思想。
- 抒發親人對你的影響。
- 思考社會中對「孝」的忽視。
卷二寫作5**素材二:品格
中文科往往有文化點,中學生涯亦充斥著對品德的教育,如初中所學的《論四端》,高中所學的《論仁論孝論君子》,所讀之課文處處都有儒學思想。在寫作時,不妨加入對品格的反思,借文章帶出對「君子」的嚮往,如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、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、「見賢思齊」等。不但能令文章更有深度,抒發己見,亦反思社會之風氣,彰顯感時憂國之意。
5**示範:
在現今的時代中,人們似乎忘了「別人」的存在。車廂裡,有人將袋子隨意擱在鄰座,放任自家孩子在凌晨時分蹦蹦亂跳,在看到老弱婦孺則選擇視而不見。卻亦有些人將「別人」放在心上,在雨夜為陌生人撐傘,蹲下關心哭泣著的小孩,默默地照看栓著柺仗的老人。
還記得我真正理解「推己及人」,是在那個冬天,我臥在病牀上。隔壁床的老先生每夜因疼痛呻吟,我本能的煩躁,甚至以「嘖」的抱怨聲抗議著他的病情。惟這種煩躁在第三夜突然消散,甚至被愧疚之心完全取替。當我看見他顫巍巍地將止痛藥推給我,說:「你咳整晚了」。那個瞬間,消毒水氣味裡綻開善意,這一顆藥遠比任何道德訓誡更直抵人心。原來「推己及人」不是只記在古藉中的美德,而是將心比心的溫度傳遞。
生活本是無數面鏡子構成的迷宮,每個轉身都會撞見自己的倒影。外送員頂著暴雨送餐時,我們是否記得自己也曾困在遲到的計程車裡焦灼?指責清潔工遺落垃圾時,可曾想過他們凌晨四點掃街的疲憊?斥責孩子不知輕重的玩鬧聲,我們可曾憶起曾是小孩的時光?所謂「推己及人」,不過是認出所有面目模糊的「他人」,原來都是散落在人間的靈魂碎片,等待我們用溫柔將其拼回完整的圓,令社會泛著柔光,令我們沐浴其中。
寫作要點:
- 所述之事對品格的影響。
- 借事件鑑德,舉例人、事、物帶給你的感受。
卷二寫作5**素材三:回憶
不少同學在文中常用插敘法,記述回憶,作今昔對比,抒感懷之情。但常言「時光總不留人」,不論是舊地重遊,還是記上一輩子的人或說話,都是以回憶建構情感。惟寫回憶,不只是寫回憶的美好。如蘇軾所言: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」,回憶中的一切總會改變,在作文中,寫回憶,亦要寫釋懷。
5**示範:
村廟前的老榕樹被移植那天,根部帶走的泥土裡藏著我童年埋下的玻璃彈珠。推土機碾過青石板路的裂縫時,我清晰聽見那些被壓碎的聲音——三十年前端午踩街的腳步,在這片土地掙扎多年的野草,還有阿伯阿嬤綁在樹梢的紅絲線,都隨著混凝土攪拌車的轟鳴沉入地底。雜貨店鐵捲門換成連鎖超商冷光燈箱時,我固執地繞三條街,尋找小時候的零嘴,想要解饞。找到的只有爛大街的大牌子食品。當我的童年回憶不再現身,才驚覺自己守護的,早已是座記憶的衣冠塚。
直至遇見賣麥芽糖的老阿伯。他依舊推著三輪車,在新建的觀光步道叫賣,車頭卻掛著智慧支付條碼。「以前用鐵槌敲糖塊多費勁,現在電子秤一按就行。」他笑著掰開琥珀色的糖片,遞來的塑膠袋上印著名字,不再是紅色的紙膠袋。夕陽將他的白汗衫染成記憶裡的赭紅,我突然明白,其實故鄉從未消失,只是如麥芽糖般在高溫裡不斷重塑形狀。
移植的老榕在植物園抽了新芽,氣根垂落處有孩童盪鞦韆的笑聲;舊樓牆角的藤枝攀著鋼筋盛放,比舊時土牆上的更豔烈;阿伯阿嬤躺在藤椅上,手中不再是芭蕉扇,換上字體尤其大的手提電話。夜雨來時,新建的磚道竟浮現舊時青石板的紋路。雨滴在窗上,蜿蜒成記憶中的溪流,沖刷著童年與此刻的界線。原來故鄉從非定格的相片,而是流動的河。我們都是水面的落花,既要記得自己曾以怎樣的姿態綻放,也要懂得在順流而下之時,鬆開緊握殘瓣的手。
寫作要點:
- 人只是滄海一粟,無謂為回憶作繭自縛。
- 回憶美好,惟人總需向前看。
以上素材並非萬能,忌搬字過紙。同學宜先消化構思技巧,在平日作文時嘗試套用素材,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寫法,待DSE寫作時便能靈活運用,萬無一失!
如對於初中中文、DSE中文有任何問題,如私人補習、網上補習等,或者想知道更多關於DSE的資訊,歡迎Follow「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」 Facebook page 和 IG,以及 Issac Lo 的 IG,入面有所有你想知道和你需要知道的DSE資訊,助你全力應戰DS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