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2026 常規課程現正火熱招生!等經致中文補習團隊幫你中文絕地翻身!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 -「儒」、「法」之別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「儒、法之別」

November 6, 2025
適用年級: 高中
分卷: Paper 1 Part A, Paper 1 Part B

在普遍香港學生的印象中,自西漢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以來,儒家思想便在中國歷代政權中長盛不衰,成為最具正統地位的思想體系。然而,在儒家主導下,其實還有另一學派默默發揮深遠影響,其理念貫穿歷代政權的制度與政策之中,這就是「法家」。

一、儒法治國觀念之別:「人治」與「法治」

儒家主張:人治為本,以德化民

儒家強調「人治」,即相信政治的成敗關鍵在於統治者是否具備德行與智慧,而非單靠法令制度。這裡所說的「人治」,並非獨裁,而是當法制與人情道德出現衝突時,應優先考慮倫理與民情,體現「以德服人」的原則。

在儒家眼中,成為一位合格的統治者並不容易。統治者不但要以身作則、自我修養,更要實踐「禮樂教化」,由上而下感化人民。孔子提出「為政以德」,孟子更進一步指出: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(《孟子‧盡心下》),強調國家應以民為本。儒家相信天意會選擇具德行者為天子,若君主殘暴無道,「天」將會另選賢人代之。

法家主張:法令為上,以法治國

與儒家相反,法家主張「依法治國」,認為治國不應寄望於君主個人的道德,而須建立一套明確、公正且嚴明的法令制度,透過獎懲分明來管治人民。法家三位代表人物——商鞅、申不害、慎到,分別強調「法」、「術」、「勢」三個核心概念:

法:指公開而固定的法令,用以規範所有人的行為,做到「法不阿貴」;
術:指君主掌控臣下的方法與權謀,例如監察、分權、設計制度防止臣子專權;
勢:指君主所擁有的權位與威勢,是令百官服從的基礎。

韓非子總結前人主張,認為君主應「法、術、勢」三者並用,才能有效集中權力、穩定政局。

二、儒家「德禮為本」vs 法家「法令為先」

孔子於《論語‧為政》提及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這句話反映了孔子的治國理念。他指出,若只用政令引導人民、用刑罰整治人民,百姓只會想方設法避免犯法,表面守法,內心卻沒有羞恥感,行為無從約束;若以德行感化人民、以禮教規範社會,人民就會內化行為準則,自覺守禮,並產生羞恥心,從而達至真正的道德約束。

這種思想體現了儒家的「德治」與「教化」理念,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,認為良好的社會秩序應建立在人們的道德自覺之上,而非單靠外在的法律懲罰。孔子期望建立一個「有恥且格」的社會,即人民懂得自律與自省,不只是服從權威,而是真誠向善。

這一思想延伸出儒家的政治觀:君主須以德為本,推行禮樂制度,由上而下感化人民,使百姓自願守法、和諧共處。

韓非子《飾令》中指出:「法已定矣,不以善言害法。任功,則民少言;任善,則民多言。」韓非明確地揭示了法家的治國核心。他認為,一旦法令已經訂立,就不應該因為某些仁義道德的言論而加以改變。若依據功績賞罰,人民就會實事求是地做事;若依據仁義「好話」作為任用準則,人民只會誇誇其談、空口說白話。

這反映出法家的現實主義精神,強調法律的穩定性與嚴格執行的重要性。他們認為,人性本私,若無外在制度限制,社會將陷入混亂。故法家不追求人們的道德內省,而是設計一套清晰且公平的制度,以法律和懲罰作為行為規範的手段,達致社會秩序。

此外,「不以善言害法」一句,更可見法家對儒家空談仁義的反感,認為過度訴諸情理只會損害制度的嚴肅性與執行力。他們主張:「法不阿貴,繩不撓曲」,即法律不應偏袒權貴,也不應因個人情感而有所動搖。

儒法思想對比小結:

儒家(孔子)法家(韓非)
治民方式以德服人、教化為主以法制人、制度為先
對人性的看法可教可善,重內化本私趨利,須外控
統治者角色必須德行高尚,率先垂範不必賢明,只須掌握「法、術、勢」
維持社會秩序的方法人民有羞恥心,自我約束法令明確,獎懲分明
對仁義道德為核心治國之道是空談,多言無益

三、儒法思想源流與互動

儒家與法家同屬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重要思想體系,兩者在治國理念上雖各有主張,但實際上其發展脈絡與思想互動頗為密切,並非完全對立、互不相容。

先秦時期,特別是春秋戰國時代,禮崩樂壞、諸侯割據,戰亂頻仍,社會秩序崩潰,人民生活困苦。無論儒家還是法家,皆是針對當時「天下大亂」的現實,提出其治國安民的方案。儒家從恢復周禮、強調倫理道德出發,法家則主張制定嚴明法律、中央集權整頓秩序。可以說,兩家雖手段不同,但出發點皆為解決亂世困局。

而提及儒、法關係,就不得不提及荀子。荀子是儒家後學的重要代表,與孔子、孟子同為儒家核心人物,但其思想卻展現出與法家極為接近的一面。他主張「人性本惡」,認為人天生自私,若無後天教化與制度約束,將難以自律為善。因此,他提出「化性起偽」,即通過學習禮義與法度來矯正人性。他強調「禮法並重」,既不否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性,亦認同制度約束的必要。

正因如此,荀子可視為儒法思想的「橋樑人物」,他的思想為法家提供了理論基礎。他強調禮,但不排斥法,也不過分依賴統治者的道德修養,而是強調制度建設、賞罰分明。因此,在儒家的內部,荀子某程度上已開展出法治色彩的思路。

而法家集大成者韓非與秦始皇重要輔佐者李斯,皆出自荀子門下。韓非吸收荀子「性惡論」的基礎,進一步推演出以法統治、以術控臣、以勢壓政的三權合一思想,認為只有透過剛性制度與權力操作,才能真正建構穩定社會。他在《韓非子》中強調:「法不阿貴,繩不撓曲」,主張法律不應因人而異,不容情面,亦不可被仁義言論所干擾。

與此同時,李斯則將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實踐於秦政。秦國透過嚴刑峻法、中央集權統一六國,建構出歷史上首個高度集中的專制國家。雖然秦朝二世而亡,但其法家制度深植中國歷代王朝的官僚體制與法制傳統,影響深遠。

儘管儒法理念相異,但自漢武帝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以來,儒家成為官方意識形態,實際政治操作中卻經常採用法家的手段。統治者往往以儒家教化為表,行法家律令為實,達致權力集中與社會控制。這種「外儒內法」的政治模式,成為中國古代封建政權的常態。例如,漢代雖推崇儒學,設立太學、推行察舉制,但同時沿用秦朝嚴格的法律體系與中央集權結構。明清兩代亦是如此,一方面倡導忠孝仁義,另一方面以酷刑律例懾服人民。

由此可見,儒家與法家並非純然對立,而是你中有我、相生互補。儒家提供理想與道德方向,法家則提供具體可行的制度工具。兩家在思想上有明顯差異,但在中國歷史實踐中卻常常交融並行,構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「德法兼施」。

四、結語

儒家與法家在治國理念上的分歧,表面上是一場「德」與「法」的角力,實際上反映的是古人對理想社會與現實政治的不同思考方式。儒家重視倫理教化,強調以德服人;法家則講求制度規範,主張以法治民。兩家雖然理念不同,但在中國歷史上往往交替出現,甚至融合並用,成為古代政治運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作為學生,學習儒家與法家的思想,不只為了應付考試,更重要的是培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。面對生活中的問題,我們可以思考:維持秩序應該靠自律的道德力量,還是依賴制度與規則?在面對卷二寫作時,我們又如何活用百家學說,豐富論點、提升說服力?若能靈活運用儒法兩家的理念,不僅有助提升寫作層次,更能向考官展出自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。

如對於初中中文、DSE中文有任何問題,如私人補習、網上補習等,或者想知道更多關於DSE的資訊,歡迎Follow「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」 Facebook page IG,以及 Issac Lo 的 IG,入面有所有你想知道和你需要知道的DSE資訊,助你全力應戰DSE!

如果你對以上內容有任何疑問,歡迎WhatsApp查詢

繼續閱讀

【DSE中文寫作手法】超詳細解析!卷一卷二必用:人物描寫法、景物描寫法
DSE中文卷一閲讀理解必定會考同學不同的寫作手法。釐清這些寫作手法後,幫助同學應付卷一閱讀理解外,也有助同學處理DSE中文卷二寫作喔!因此,今天就先為大家整合了十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二寫作】中文作文必備四大結構:審題、立意、選材、佈局
不少同學在面對DSE中文卷二寫作時,看完題目後,還沒有具體想法就立即下筆,邊想邊作,以爲能夠把握時間,分秒必爭。事實上,這個做法很容易令到文章結構散亂,沒有重點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十二篇範文溫習題(附答案)(中)
DSE 中文卷一中的十二篇範文是已知的必考範圍,相信大家都對它們不陌生。對於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同學而言,這十二篇範文絕對是能夠提升 DSE 中文卷一考試表現的關鍵。因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十二篇範文溫習題(附答案)(上)
DSE 中文卷一中的十二篇範文是已知的必考範圍,相信大家都對它們不陌生。對於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同學而言,這十二篇範文絕對是能夠提升 DSE 中文卷一考試表現的關鍵。因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二寫作能力】狀元中文卷二5**的應試策略,原來秘藏在這裏!?
DSE中文卷四説話被取消後,DSE中文卷二寫作與卷一閲讀理解的分數比重都由24%增加至32%。不少考生因爲理解錯題目要求,就一子錯,滿盤皆落索。大部分的考生對中文卷二寫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卷一閱讀理解】死亡之卷,你有所不知的必備應試策略大公開!
自從DSE中文卷四説話被取消後,DSE中文卷一閲讀理解的分數比重由24%增加至32%。向來被視爲「死亡之卷」的卷一,不少學生對於卷一的答題次序和方向都十分迷惘。同學千萬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
繼續閱讀
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「儒、法之別」
在普遍香港學生的印象中,自西漢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以來,儒家思想便在中國歷代政權中長盛不衰,成為最具正統地位的思想體系。然而,在儒家主導下,其實還有另一學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白話文常見的三大文章體裁及手法(附DSE題目及題解)
文章體裁可細分爲記敘、説明、議論、抒情、描寫共五個,而當中記敘文、抒情文、議論文在歷年白話文題目中較為常見,也是在作文卷中最常用的三大文章體裁。因此,同學要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蹴鞠
當今的學生們有一個通病,便是大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已不如從前那般深入。即使在應付考試的時候,能夠背誦幾句古詩,往往也只是表面功夫,未曾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。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中國文化知識補充——「儒、墨之別」
在香港學習中文,學生對儒家思想可謂耳熟能詳。無論是閱讀卷中的經典選段,或是寫作卷中的名言引用,儒家的理念在書本筆記上總是佔據一席之地。然而,當我們談及「諸子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卷一閱讀理解文言文語譯技巧
 許多同學都覺得文言文是個難纏的對象,遠遠望着便頭暈,碰一下便心悸,非得逼到牆角才硬着頭皮去應付。然而,文字哪裏會刻意為難人?同學也往往只是沒有找着門路,便... >>>>繼續閱讀>>>>
【DSE中文】卷一文言基礎知識 – 虛詞「乎」、「爾」、「耳」、「以」運用舉隅
不少同學總覺得DSE中文卷一文言文難以掌握,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對文言文「虛詞」的認識不足。要準確區分虛詞和實詞,本已並非易事,若進一步深入分析每個虛詞的具體意義... >>>>繼續閱讀>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