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體裁可細分爲記敘、説明、議論、抒情、描寫共五個,而當中記敘文、抒情文、議論文在歷年DSE白話文題目中較為常見,也是在卷二寫作卷中最常用的三大文章體裁。因此,同學要熟悉這些文章體裁的基本要求和結構,特別是不同體裁篇章中所運用的寫作手法,也能幫助同學處理相關題目。在DSE中文卷二寫作中,同學多選擇記敘文及議論文這兩種體裁,要多運用不同寫作手法,昇華內容,才能提高表達分數。而在DSE中文卷一白話文部份,判斷文章體裁、分析文本寫作手法也是關鍵,同學應了解各種體裁的特質,從中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,掌握文章立意,答題時能容易「一擊即中」得分答案。
DSE中文白話文 三大文章體裁及相關手法
一、記敘文
記敘寫作手法分爲2個類別,分別是記敘手法、記敘人稱,四大記敘手法包括順敍、倒敍、插敍、散敍;記敘人稱。
「記得第一年,我們全家上陣。我們連夜處理種子。我媽和我叔叔兩人用鐵鍁不停翻動種子,使之均勻沾染紅色的農藥汁液。我在旁邊幫忙打著手電筒。手電光芒靜止不動,籠罩著黑暗中上下翻飛的紅色顆粒,它們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。這是種子的紅色軍團,在地底莊嚴列隊,橫平豎直。而熬過漫漫長冬的荒野鼠類,在地底深處遇到這些紅色種子,它們繞其左右,饑餓而畏懼。後來這饑餓與畏懼滲入紅色之中。
此時此刻,我媽和我叔叔的緊張與憂慮也滲入紅色之中。同時滲入的還有我的悲哀,我的疲憊。我一動不動舉著手電。手電光芒在無邊黑暗中撐開一道小小縫隙。荒野中遠遠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這道光芒靠攏。我手持手電一動也不敢動,仿佛眼下這團光芒,是世間最最脆弱的容器。」
李娟《繁盛》(2024)
DSE白話文題目範例及題解
《繁盛》出自散文集《遙遠的向日葵地》,敍寫作者一家在新疆阿勒泰承租土地種植向日葵的故事。
2024 DSE Q13.1 「試指出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手法凸顯生態的改變。」 (1分)
2024 DSE Q15 「本篇善用象徵手法,試就以下引文有關手電筒光芒的描述加以說明。」 (4分)
上述兩道題目均要求學生能適當地理解篇章內容,並嘗試概括重點,說明段旨,也要適當地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,從而回應題目,綜合內容說明文章主旨。
二、 抒情文
抒情寫作手法分爲2個類別:直接抒情、間接抒情。直接抒情就是把個人的思想感情直接地表露出來,可能透過修辭手法、感情色彩詞語、感嘆詞等作表達;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有三種,分別是借物抒情、借事抒情、借景抒情。
「晴日雖冷,那經冬陽籠罩整日的湖畔,迎面吹來的風卻是和暖的,但你有些緊張,就算你把身邊這人當作自己父親,也不能舒緩幾分繃緊的情緒,因為你也沒有和父親散步的經驗,一家之主為生計忙碌,總是步履匆忙,那能和你如此悠閒地踱步?
林黛嫚《 孤獨的理由》(2018)
你側眼看他,和你丈夫相似的樣貌,霸氣的濃眉,粗獷的絡腮鬍,下巴緊抿透露出堅定的意志。你只和他相處半天,以為他並不難處的感覺並不準確,你只是在心中沉吟,他到底屬於那一種孤獨?英雄豪傑,心比天高,覺眾民渾濁而感高處不勝寒的孤獨;沉潛自求,自願離群索居,追求性靈的孤獨;或是殘弱老病、眾叛親離,孤苦無依……他那在夕陽光影下更顯明的,揮之不去的孤獨的暗影,到底是那一種理由?」
DSE白話文題目範例及題解
《孤獨的理由》是一篇以近似短篇小說形式寫作的散文,內容描述一對習慣孤獨的翁媳在相處過程中感情的微妙變化,藉以說明只有真切關懷和體諒,才可以讓人排解人生命定的孤獨感。
2018 DSE Q12「你」結婚當天,「他」趕火車北上出席婚禮,可是中途放棄,南下回家。「他」北上時的心情如何?(2分)為什麼他中途又再次決定不出席婚禮?(2分)
在這道題目中,同學要嘗試掌握文章中的抒情字眼,適當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內心感受,並運用準確的詞語形容人物心情,回應題目要求。
三、議論文
議論文寫作手法分爲兩大類:論證要素、論證手法。論證要素有4個:論點、論據、論證、駁論。
論點作者所提出的見解和主張,是討論的中心觀點。中心論點:即作者在文章中全力論證的總觀點。分論點:有時為了補充或支持中心論點,作者會從不同角度提出分論點。論據用以支持論點的證據、理由、材料等。在確立論點之後,需要有確鑿的證據、例子進行論證,才能使論點站得住腳,並且具有說服力。論證論證是運用論據去支持和證明論點的方法或過程。基本上,論證的過程都是用論證手法。駁論是通過先通提出或闡述反對方的觀點,再指出對方觀點的不合理之處,後再加以反駁的一種論證手法。好處是能加強文章的說服力,也能再次重申及鞏固上文所提出的論點,使論述內容更全面。
「先說第三人稱。在別人的眼裡,我是一個「他」(或「她」)。因此,用第三人稱看自己,實際上就是用別人的或者說社會的眼光看自己,審視一下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子,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角色。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,所以這個視角是必要的。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,這是一種修養,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,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複可悲的境地。當然,別人的意見只能做參考,為人處世還得自己拿主意。據我觀察,在不少人身上,這個視角是過於強大了,以至於他們只是在依據別人的意見生活,陷入了另一種盲目。
如果說第一人稱是做自己,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,那麼,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。把一個人當做「你」對待,就意味著和這個人面對面,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,誠懇交流。如果不是這樣,心裡仍偷偷地打量著和提防著面前的這個人,那就不是把這個人當做一個「你」,而是當做一個「他」了。」
周國平《一個人和三個人稱》(2022)
DSE白話文題目範例及題解
《一個人和三個人稱》中,作者借用三種敍事人稱的特點,闡述以不同視角審視自我的優點和缺點。文中最後提醒讀者,只有「讀好書、沉思、欣賞藝術」才能喚醒更高的精神性的自我。
2022 DSE Q7.1 「作者分析了以不同人稱視角審視自己的特點。試綜合全文填寫下表。」 (6分)
2022 DSE Q10 「在第4段,為什麼作者說讀好書、沉思、欣賞藝術等活動可以喚醒「精神性的自我」?試就個人的體會說明。」 (4分)
在上述題目,同學要能清晰地理解文章內容,並掌握作者的論述框架,從而概括重點,準確理解題目中的「精神性的自我」背後的意思,以及在是10中準確地歸納人物的審視的準則,回應題目要求。當中最講求的是同學的論點概括能力。
如對於初中中文、DSE中文有任何問題,如私人補習、網上補習等,或者想知道更多關於DSE的資訊,歡迎Follow「學博教育中心 Learn Smart Education」 Facebook page 和 IG,以及 Issac Lo 的 IG,入面有所有你想知道和你需要知道的DSE資訊,助你全力應戰DSE!